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173、良知被群体泯灭 (第1/2页)
其实,在明初时,言官虽然言路无忌,但其对皇权的制约,并不明显。 除了少数言官敢对朱元璋本人放炮以外,其他多数时候,言官都和皇帝穿一条裤子,一唱一和,让无数位高权重的大臣,因为各种污点被查出,从而身败名裂。 说实话,言官都是读书人出身,在封建时代里,他们确实比一般人有有比较稳定的价值观,有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,在明初到中叶很长一段时间里,发挥了积极作用。 许多言官都是通过上书言事,让朝廷和天下人知道自己的文韬武略,后来成长为一代名臣。 榜样的力量无穷大,到了明朝中叶,言官的耿直勇敢已经成为一种精神,甚至不惜一死以获直名。 皇帝的廷杖,算计,威逼,利诱对许多言官失去了威慑力,言官逐渐成为约束皇权的一股强大力量。 嘉靖时因为大礼仪发生的左顺门血案,万历时的国本之争,言官都是其中主要力量,他们前赴后继,舍生忘死,对皇帝非暴力不合作,数年如一日,把绝顶聪明的嘉靖帝和万历帝,弄的狼狈不堪。 导致嘉靖帝和万历帝,后期都只能选择在他们唯一能掌控的皇城深宫里躲着,与前朝文官采取不见面不上朝,于深宫之中,掌控调度天下。 当然,这也不是说他们就对付不了言官了,他们当然有,只是用了也相当于白用。 整治言官唯一的方式,就是给作对上书言事的言官调动官职,将其从言路上调出。 不是言官的话,再敢乱说乱道,收拾你就容易了。 然而,一个言官被收拾,下面立马就会又有一个言官被任命,有可能比上一个还要“耿直”,这就造成皇帝任命调动言官两难的局面。 有人会异想天开的认为,直接调不会和皇帝作对的亲信文官去言路就行,可是,谁能保证对方到了言路上,还会继续不和皇帝作对? 言官的天职就是和皇帝作对,纠正皇帝错误的,谁到这个位置,敢不和皇帝作对,一昧讨好皇帝的话,其他文官同僚也都不会容忍你在这个位置待太久的。 当然,这也不是说言官不好,毕竟言官对皇权的约束,让皇权少了很多任性,令皇帝甚至其他达官贵人,不敢任意胡来。 只是,言官有好处,但言官政治发展到后期,自然也有害处。 言官成为大明一大害,却是始于党争。 可以说,党争害了大明,而言官,就在此充当了主要角色。 当初,顾宪成等人打着高尚的口号,笼络文人士大夫,议论朝政,并逐渐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东林党。 而其他与东林党格格不入的官员,为了对抗东林党,也纷纷结为楚党,浙党、齐党等…… 这一时期,无论是言官,还是非言官,都在政治上站队。 张璟在后世的时候,听过这么一个论点——一个人入了一个群体,智商会被群体拉低,良知会被群体泯灭。 若是